expr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怎么翻译_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

根据马王堆帛书提供的证据,庄子逍遥游中的野马,马原来就是象,野马原来就是野象,就是山野景象的意思,明白了这个字,就可以理解“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表示整个山野景象看上去都是在生长。

《庄子》逍遥游又写道: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一段文字总共才二十六个字,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内容非常丰富,把前面大鹏鸟的寓言,跟庄子后面的议论,承前启后的联系起来了。严重一点说,若不明白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很难明白逍遥游中的大鹏鸟,以及后面这么多的寓言故事,到底想说明什么。

在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上,都是一模一样的翻译: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百度百科和古诗文对这一段文字,仅仅作了字面上的翻译,还有很有问题是没有涉及到的。

一,苍苍是不是天本来的颜色?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

二,天是不是远得没有尽头?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

三,天苍苍的颜色与天的遥远,有没有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关系?

四,是谁在往下看?是大鹏鸟还是人?是大鹏鸟会怎么样?是人又怎么样?

五,亦若是则已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也像是这个样子而已。那么,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这可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可千万不要说我在钻牛角尖!我可是一个喜欢把话说明白的人,大家看我的文章,全部都是大白话,没有一句半文言半白话的,更没有说一半留一半故作高深的。

的确是因为庄子的文章中,包含了这么多的问题,而且答案就在里面。这也是古人竹片上写文章不容易,既惜字如金又必须把话说清楚,才不得不创建了文言文。庄子仅用了二十六个字,就把这么多的问题和答案都包括在内了,也可见庄子的文章真的是高明之极。

如果仅仅作字面上的翻译,就会造成所翻译的语句不连贯,如果不把话说透,像“亦若是则已矣”这一句,只翻译成“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那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让读者也难以明白文章的意思了。

对于传统文化这个领域,文字的考证和古文的翻译,真的是一件最能体现学术水平的事,并不是抄抄资料那么简单。

对于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并不认同他们的说法。

一,在分段上,《齐谐》的记载应该到“去以六月息者也”为止,”野马也,尘埃也”这段话,应该属于庄子的论述,明显不是《齐谐》志怪的记载,所以“野马也”应该是另一段的起头。

二,必须确定“野马也,尘埃也”和“天之苍苍”,是鸟在看还是人在看?

如果是大鹏鸟在看,那看了以后又怎么样呢?后面的文章中并没有说到大鹏鸟看出了什么名堂,所以“其视下也”应该不是大鹏鸟在看。

如果是人在看,人看了野马尘埃,看了苍天的颜色之后,肯定会有所感想,这才引出了下面的议论,因此可以确定,“其视下也”是指人在往下看,同时也证明了,“野马也”就是另一段的起头。

明白了这两点,这段文字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是一种苍苍的颜色,那么这个苍苍的颜色,是不是就是天本来的颜色呢?庄子的言下之意,似乎真正天的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苍苍的颜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从天的颜色,又说到天是离我们很遥远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天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所看见的颜色,并不一定就是天真正的颜色。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前一句话说到天是遥远得没有尽头的,那么从这么遥远的地方往下看,“亦若是则已矣。”

亦若是则已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也像是这个样子而已。那么,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又是什么东西也像是这个样子而已?

庄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看见的山野大地,是有一股生机的样子;我们看见的天,是苍苍的颜色,但是真正的天,是离我们遥远得没有尽头的,遥远得没有尽头的天的颜色,还是不是我们所看见的苍苍的颜色呢?就很难说了。庄子说的“这个样子”,就是指“很难说”的这个样子。

我们在地上看到的山野大地,似乎都是在生长的,如果从遥远的天上再往下看,山野大地还是不是我们在地上看见的这个样子呢?当然也很难说了。庄子说的“也像是这个样子而已”,就是指也像是“很难说”的这个样子而已。

那么,在庄子看来,山野大地,我们的人间,乃至整个天空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要如何才能真正看清这些事物的真相呢?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才引出了庄子下面的议论,才引出了整部的《庄子》。只要我们慢慢往下看,就能了解所有的答案。

庄子只用了二十六个字,就把这么一个复杂的论述表达出来了,这就是古代汉语的魅力。如果我们真要学习传统文化,不多学一点古代汉语的知识还真不行。

由此也可见庄子的文章,尽管洋洋洒洒,但文章的结构依然内容连贯、语句通顺、逻辑严密,足见庄子写文章的功力着实深厚。

我们通过庄子的文章,也由此可以摸到庄子的思路:我们人看见的山野天空是这个样子的,是因为我们人站在地上,所以我们人看见的不一定就是山野天空真正的样子,只有当我们站得更高,用更广阔的眼光来看,才能看得见山野天空真正的样子,只有把我们变大,变得有大鹏鸟的天空那么大,才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庄子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就是要把我们的眼光、心灵、心量变大,变得跟道一样大,才能够真正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

这就是庄子一开篇,就要扩大我们心量的原因。

庄子在描写上,先用寓言故事描写了硕大的鱼鸟和广阔的天地,从广阔的天地分别写到了山野大地和遥远的苍天,再从遥远的苍天往下看人间的景象,让读者的思想从北冥到鱼鸟,从南冥到广大的天地,从遥远的天上转了一圈,又回到人世间的地上,然后又引出了下面的“小大之辩”。

庄子用他的描写,带着我们的思想,就这么神游天外、意出尘外的兜风了一回,更把我们的意境和心量,好好的扩大了很多。

庄子真不愧为一代宗师,读庄子的文章才真正让我们开卷有益。

爱的小伙伴们,请大家方便的时候对比一下,是我们这篇文章的解释比较通顺呢?还是那些专家们的翻译更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