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状元成才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课文论证方式如下: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教师释疑、点拨。

(1)重点讲解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句,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震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可解释为“所以……”。

(2)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3.齐读课文。

4.“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5.文章的“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6.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

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②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7.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述,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8.注意下列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前面文字,“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从“故曰”到“战必胜矣”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9.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着“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弘、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10.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在论证上采用了正反论证。

11.“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3)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4)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12.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