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十大瓷窑排名-唐朝著名窑口有哪些-唐代名窑及其特色

唐代十大名窑名单如下:越窑、鼎州窑、邢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巩县窑、洪州窑、鲁山窑、邛崃窑,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1.越窑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2.鼎州窑

鼎州窑是唐代著名的青瓷窑场,主要烧青瓷,以釉色碧绿光洁的美誉著称。其窑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因古属鼎州,因此而得名。根据陆羽《茶经》中相关记载可知,鼎州窑所产青瓷稍逊于越窑,但寿州窑、洪州窑所制瓷要称意一些。近年来在位于陕西省富平县银沟村的银沟遗址陆续发现了大量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古砖瓦残片等。从遗存和遗物反映出来的种种信息看,银沟遗址周围或不远处,应该存在着一个或几个较大规模的古窑场遗址。据专家推测“鼎州窑”很可能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包括原鼎州地区的相关窑场。

3.邢窑

邢窑也称邢州窑,是一处隋朝-五代时期的窑场,现存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时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

4.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制瓷名窑。婺州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所产瓷器以青瓷为主,兼烧黑、褐、花釉、乳浊釉瓷和彩绘瓷。唐代时婺州窑创烧乳浊釉瓷,釉中有星星点点的奶白色,也出现在釉层开裂处,这是婺州青瓷最独特引人入胜之处,因而一直盛烧不衰,延续到宋、元。

5.岳州窑

岳州窑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内,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人称湘阴窑。其窑址分布在窑头山、白骨塔、窑滑里等地,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品定六大名窑的茶碗时说:“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来看,茶圣陆羽把岳州窑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见,该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

6.寿州窑

寿州窑,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尤以青瓷最为出名。其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创烧于南朝陈,兴盛于隋唐,停烧于唐末,前后烧造约350年。寿州窑以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在陆羽《茶经》中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

7.巩县窑

巩县窑,唐代重要瓷窑,窑址在今河南巩县,于1957年发现,其在隋代烧青瓷,唐代烧白瓷,还烧三彩陶器、黑瓷、纹胎和茶叶未釉等。巩县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窑址,对后来宋、辽三彩和元、明、清的珐花、素三彩、五彩瓷的影响非常大;另外其首创用钴料烧制蓝色,带蓝色的三彩器开创了元明青花器之先河。

8.洪州窑

洪州窑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其窑址分布在现江西省丰城市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其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名窑的烧瓷历史、烧造工艺有着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9.鲁山窑

鲁山窑为古代陶瓷窑,窑址在今河南鲁山段店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鲁山因瓷土矿藏丰富,又盛产釉料,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中国的古瓷都。鲁山窑在唐代以生产花瓷著名,宋、金、元时期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烧制白瓷、白釉黑花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陶器。鲁山窑产品特征是胎质较粗,胎色浅灰褐;釉色有黑釉、白釉和三彩釉等。

10.邛崃窑

邛崃窑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窑址在邛崃县的固驿镇和什方堂两地。因其在四川邛崃县而称名邛崃窑。邛崃窑在唐代为最著名,以烧制青、褐、绿釉和彩绘等器为主,胎体较厚,胎色甚多,内施全釉,外施半釉,烧制器物除瓶、壶、盘、碗、洗等日常生活用器外,还大量烧小件雕塑,如胖娃娃、飞禽走兽等,造型生动有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