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说,自己的童年不幸福,父亲管理严厉,甚至偏执。自己现在三十几岁了,可还是摆脱不了父亲童年阴影。
在这种原生家庭的影响下,导致她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现在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承担责任。她明明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自己也很后悔,可就是控制不住应该怎么办?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每次我在家里满腹牢骚时,吼孩子说出一些伤人的
话时
,不用照镜子我也能知道,我当时的表情和语气一定跟我的妈妈一模一样!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那么极力的告诫自己,不要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可还是慢慢变成了这样?
我在一个情绪极其不稳定的家庭长大,我们家可能前一秒还欢声笑语,谈笑风生,可能下一秒就因为某句话而突然翻脸。
我妈妈喜欢抱怨、喜欢念叨,我爸爸虽然不会跟我妈妈吵,但是他会板着脸,神清严肃得下一秒把桌子掀掉我都不会奇怪。当然,他没有掀过,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我们身上找茬。
所以我从小就非常会察言观色,观察到我爸妈情绪不对劲了,我就赶紧把电视关掉,然后开始扫地、擦桌子、写作业,让自己看起来没有在闲着,否则很快就会殃及我这条池鱼。

这种察言观色,审时度势,看别人脸色做事的性格一直持续到现在。我老公经常说我,
明明那件事自己不想做,但为了让人家开心,不让人家抓住话柄, 所以就算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去做,何必呢?
我在生完孩子后,非常认真地剖析过自己性格的好坏,目的就是想让小勋可以在一个情绪健康的环境里长大。但也还是会有管不住情绪的时候,也会开始像我妈妈那样叨唠,并且说一些伤人的狠话……但是现在这种“间歇性发狂”的次数越来越少,频率也越来越低。

所以我看到这个问题特别有表达欲,希望我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和心态转变来给有同样经历的父母一些帮助。
没有大道理,也不会心理学知识,算是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小方法吧:
1、远离情绪站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很古老的一个方法,但真的好用。我家小勋现在三年级,9岁,正是狗都嫌的年龄,并且小学阶段的男孩子在学习上有的毛病,他都有!
所以辅导他写作业的时候,是我最管不住情绪的时候。在经历了N次鸡飞狗跳之后,我想学会了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来改变现状。
现在,我再碰到孩子不听话,忍不住想发火的时候,如果孩爸在家我就把孩子交给他爸爸;如果孩爸不在家,我就跟孩子说:你先自己玩会儿,别来吵我。然后我点个外卖、刷刷手机,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情绪就可以彻底冷静下来了。

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比如跑步、听歌等,可以试试看,这是最直接有用的方法。
2、和孩子谈心,坦诚自己的情绪失控
我们中国人都比较含蓄,不但羞于表达爱,也不善于在孩子面前示弱,害怕失去了家长的威严。但如果多尝试几次的话,你就会发现,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家小勋是一个很善于表达的小孩,也是藏不住秘密、憋不住话的话痨。每次我发完火之后,他一定要拉扯着我把刚刚发生的“战争”掰扯得清清楚楚,要把事情全部复原一遍。然后告诉我,你刚刚要是在说哪句话之前,换一种方式,我们就不会有后面的争吵了,我们就可以把事情很好的解决掉,你为什么非要发火呢?

我也会在冷静之后,和他好好谈一下心,说出我为什么会情绪失控的原因,并且很诚恳的表示:
虽然你写作业态度不好,粗心、不专注,但是妈妈因此而发火的行为确实不对,我应该好好和你沟通。
我也会跟孩子数次强调:
虽然妈妈有时候管理不好情绪,但妈妈是爱你的,你不要被妈妈发火的样子吓到了,觉得妈妈不爱你了。妈妈下次再发火的时候,你就提醒妈妈赶紧去冷静一下,不要继续来挑衅我,我们等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再接着写作业。
都说现在的孩子早熟,确实是的,孩子懂
的
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多,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爱我们。
情绪失控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会有,但是不要忘记和孩子表达爱,也可以偶尔和孩子示示弱,孩子可以理解的。
3、正视自己的情绪
我以前很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妈妈那么容易烦躁,那么喜欢唠叨,还有那么多的负能量。我自己现在当妈妈了,每当我手里有一大堆工作没完成,孩子写作业又磨蹭,又不停地来打扰你,并且孩爸还不在家的时候,我就特别能理解我妈妈当年的那种暴躁。
有一次小勋写作业时又开始犯老毛病:磨蹭+粗心。于是我又没忍住发了一通大火,完事后,小勋泪眼汪汪地朝我吼:爸爸不在家你就变凶了,要是爸爸在家你会这样凶我吗?我要打电话告诉爸爸,你趁着他不在家就为所欲为!
他这样说完后,我才意识到,妈妈情绪管理不到位,有时候并不全是原生家庭的错,也不是妈妈的错,是因为事情真的太多太多了!

所提我们不要对自己太苛责了,也不要总是在“发火——反思——自责”这样的怪圈里不走出来。正视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很重要!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分苛责自己时,才是真正放下和平静的时候。
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也许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为什么会焦虑,我不应该焦虑”,其实有情绪很正常,接纳它就好了!
4、轻视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看过很多的心理书籍里会用到一个词叫“和解”,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我一直不是很赞同这个说法,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和解真的那么容易,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深受原生家庭之苦了。
再说了,你愿意和解,父母还不愿意呢,你好不容易做好了接纳他们的准备,结果他们反手一个绝杀,只会让那个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的自己,再次陷入到深深的绝望和痛苦之中。
所以,我不劝大家和解,我们可以换一个方法,那就是轻视他!不需要把“它”看得太重。
你想,如果说出那些所谓的伤害你的话的人,是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是一个智力低下的人,你会生气吗?不会!
我们去计较只会把我们的层次拉低到他们那个愚昧和固执的世界里。

所以,当面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父母时,那就轻视他们吧。我们该送礼送礼、该给钱给钱、该养老养老。
只是不要再对他们抱有幻想和希望,他们说的任何话,就当作一个能力比你低、境界比你低的人说的一些废话,那么原生家庭就再也伤害不了你。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好好爱自己、爱孩子,好好经营我们自己的小家庭,足矣。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每个大人都曾是个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或许我们也可以用“做个孩子”的心理来爱自己,承认自己的脆弱、悲伤、愤怒或者是怨恨,允许自己表达任何感受,也允许这种感受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这种心态会提醒我们,我们可以更加包容不完美的自己。当心境变得平和之后,亲子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