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2月21日,在山阳举办的“金山论坛”上,金山区委宣传部和《故事会》杂志社共同发布了40部最有影响力的故事作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发布会上,众多与会专家、故事作者畅所欲言,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诸多宝贵的观点。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时建英在发言中提到,写故事和讲故事已成为金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也是金山的“文化品牌”。论坛的所在地选址“中国故事之乡”金山,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为达成“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景,金山论坛将努力创造良好、开放的环境,定期召开研讨会、专题会议和学术讨论会,举办有助于故事繁荣发展的各类合作交流活动。“改革开放40年故事理论研讨会”作为金山论坛的首次会议,留下了诸多精彩观点,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观点:立足金山故事发展的时代要求,擦亮“金”字招牌
金山故事蕴含着金山文化的底气和金山社会的灵气,民间自发讲故事活动是金山百姓传播生活情趣的一道风景线,也成为上海新故事的一个窗口。
金山故事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枝繁叶茂,涌现了《老队长迎亲》《说嘴媒人》《特殊身份的警官》等一大批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新故事作品,拥有了“中国故事基地”枫泾镇、“中国幽默故事基地”山阳镇、“中国故事村”新义村等一批知名的故事基地。
金山文化品牌实现率先,讲故事当仁不让。要使金山故事长盛不衰、经久传颂,聚焦点是要积极塑造金山故事的“金”标识。充分利用故事学会、故事研讨会等平台和力量,加强对金山人文历史的挖掘,强化对金山故事分析和研究,提升金山故事的文化附加值。根本点是要不断提升金山故事的含“金”量。紧扣时代脉搏,服务发展大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力争创造出讴歌新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落脚点是要集中彰显金山故事的“金”彩度。推动金山故事进校园、进村居、进企业,以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诠释好金山故事,提升百姓人文素养。
期待金山故事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贡献更多的精彩。
时建英
观点: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 ,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
是改革开放让故事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是改革开放使故事成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形式。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1979年的9月20日,所举行的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故事工作座谈会,是中国故事战线拨乱反正的会议,影响了全国故事文化今后几十年的发展。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也忘不了那些辛勤耕耘的故事文化的创造者。吴文昶、张功升、张道余、黄宣林等40位有影响的作者,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作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被无数中国人传述,中国故事文化的历史应该记住这些人的名字。

我们要珍惜40年故事文化的发展成果 ,要总结40则人选作品的宝贵经验。
1、40年故事文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口头语言的存在,就会产生口传的作品,就此而言,故事永远不会消亡。因此坚持故事文学的口头性,是故事文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今天尽管人们是通过纸张或屏幕阅读故事的,但读到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口头文学。
2、40年故事文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与其他任何文学艺术形式相比,故事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故事不仅是用来欣赏的,更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事一旦走不进百姓的生活,故事也就失去生命力。故事工作者唯有 “眼睛向下,情趣向上”,才能促使故事文学的繁荣发展。
3、40年故事文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创作反应现实生活的新故事,同时也要择优将流传千年的中华传统民间来个再传播,才能理清文脉,继承传统,服务今天。
4、40年故事文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则优秀的故事之所以能不胫而走,关键是故事作品中有灵魂——故事核。 故事核个人是很难创作的。40年故事创作的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到老百姓中“收集和发现故事核”,根据故事的规律将它敷衍成篇,以促成当代新故事的诞生。
5、40年故事文学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珍惜故事文化的社会价值。故事工作者引以为自豪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中,面对社会价值观念颠倒的现状,始终在讲述着“做人”这个主题。对此,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昨天是如此,今后也是如此,人类社会永远需要这类故事作品。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 ,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我们要认真总结40年的经验,向中国、向世界讲述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何承伟
观点:检验好故事的标准是时间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际,《故事会》编辑部集思广益,对40年间数以万计的故事作品作了一番“地毯式”梳理,评出了40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虽说绝大部分作品都首发于《故事会》杂志,但也有其他杂志的功劳。我知道,这40部作品只是冰山一角,还有许多优秀作品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进入评选的范围,比如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些笑话、民间故事、外国文学故事。在此深表歉意。不过,观一斑亦可窥全豹,40部优秀作品告诉我们:
1、好故事不是拔苗拔出来的,也不是哪个人吹牛吹出来的,更不能通过运动速成。速成的也会速朽。
2、检验好故事的标准第一是时间,第二是时间,第三还是时间。一个好故事比人的寿命更长。
3、好故事从群众中来,但需要我们的编辑具有专业眼光。
4、在故事的浅表层,我们看到的是善恶斗法,但深层次讲的却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一个好故事影响人的一生。
5、为什么好故事能超越时空?因为好故事里有大智慧。任何时候智慧都是稀缺资源。
6、要善于运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故事是口头文学,这个不能变,要一百年不动摇;变是指要融合发展,与时俱进。
夏一鸣
观点:好故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好故事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40年后要再现中国新故事的辉煌,就有必要认真总结金山故事沙龙的经验,培养一批有志于热爱新故事创作的青年,脚踏实地地深入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知道,新故事要有影响,要有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代表作品,要有在群众中有口碑的好故事,这次选出的40篇经典作品就是明证!
吴伦
观点: 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改革开放40年,当是最生动的表达
讲好中国故事,尤其要讲好改革开放40年的故事,这是我们经历的也是最波澜壮阔的故事。而以故事的形式讲述40年的故事,当是最生动的表达。40年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观念的、价值的、心理的、行为方式的,几乎是全方位的整体的革新,其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个曲折而充满多种可能性的情节,但这情节需要演绎为文学话语,才能进入叙事的境界并得到更为广泛的讲述。
这40则故事深深地镌刻着改革开放不同节点的时代烙印,聚焦不能忘怀的重大转折,连串成一幅40年社会生活变迁的叙事图式。这些故事的魅力在于唤醒了许多逐渐被遗忘的民间生活细语,清晰了一张张越来越模糊的底层社会的历史画面,还原了一段平凡而又伟大的百姓创业史。当然,40年的故事委实过于丰富,各行各业,56个民族每天都在生产故事,40则故事根本不足以实现全面讲述和诠释,远远不能满足老中青亲历者们倾吐及倾听的欲望。不过,即便是挂一漏万,即便肯定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故事文本未列其中,这些故事也毕竟都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每一阶段的时代风貌,属于新故事中的精品。
用40则新故事叙述40年的辉煌,是蕴含民间性的有益尝试,而且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尝试。
万建中
观点:40篇故事,是对中国故事的一次检阅
作为与《故事会》有长期交往的一个忠实读者和亲密朋友,我看到这40篇故事,非常欣喜。这些故事的撰稿人,既有对中国故事发展卓有贡献的老作者,也有富于创作实力和艺术激情的新作者。这些故事内容健康,生动再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民众的精神风貌,并且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
精选出这40篇作品,无疑是对40年来中国故事创作队伍和艺术成就极好的一次检阅,让我们看到中国故事发展的光明前景。在充分肯定中国故事的艺术成就的时候,我们忘不了《故事会》数十年间为培养故事创作队伍,为中国故事发展付出的辛劳。
祁连休
观点:新故事仍在持续前进,焕发它的艺术生命力
以上海为中心的新故事活动,持续不断表现出巨大活力。它是社会主义时期群众文艺创作与民间文学传统的结合,是适应现代文化潮流,保持和发展口头叙事文学传统的一项伟大试验。
就我近期对《故事会》改革开放40年纪念活动所精选的40篇长短故事粗略阅读所得印象而论,我觉得作为一种“伟大试验”的新故事,仍在持续前进,焕发它的艺术生命力。他们以大众喜爱的故事体裁,生动地展现出这40年中国城乡巨变的时代风貌。思想生活内容和叙事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它们的基本特征。
一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崭新叙事艺术特质的新故事,似乎还在试验锤炼之中。这使我想起法国哲学家本雅明关于现代工业社会不可能产生故事文学的说法,他是在西方欧洲社会的语境下说这番话的,有其一定合理依据。可是中国国情却大不相同,中国自身的故事文学传统以及植根于中国社会变革沃土之上的新故事等文化奇葩自有其生生不息之道。采录、改写传统民间故事,精心创作新故事,电视及网络给故事传播插上万能羽翼,中国的故事文学必将在人类文化史上结出辉煌灿烂的果实。
刘守华
观点:好故事是讲出来的
改革开放40年,我与故事结缘40年。40年走下来的故事之路,使我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好故事是讲出来的”。
恩师吴文昶先生在世时,反反复复地向我强调:“故事要先讲,讲成熟了再写下来。”是呀,故事是口头文学,在讲述的传播中,它会得到营养,会不断地丰满情节、完善主题。像《恐怖的脚步声》《如此恋爱》《蔷薇花案件》等等,都是在不断地讲述中才成为一个个精品。我本人的《“猫眼”倒装》也是讲出来的,起先得到的素材很单薄,我断断续续讲了五年,终于把故事讲丰满了,于是便动笔写了下来。二十多年来,这个故事不断地有人讲,我曾听取了不同人讲述的版本,再来丰富这个故事的语言,使这个故事在不断的讲述中得到完善。
搞故事创作一定要记住:好故事是讲出来的。我们要先学会讲述,讲给亲友听,讲给周边的同事听,在不断地讲述中丰富你的故事……
丰国需
观点:故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平易近人,贴近群众”
故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平易近人,贴近群众”。我们给故事的定位是:与普通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的文学;故事的要点是:情节的曲折性,语言的口头性;故事的创作方法是:先讲后写,边讲边改;故事表述要注意三点是:生活化的展开情节,平民化的塑造人物,平易近人的表达立意;好故事的追求目标是:可读能讲,雅俗共赏……
40年前的那次故事理论会议所确立的故事的基本方向、基本规律、基本要求,今天仍然适用。在检点40年故事发展轨迹的时候,应该向那次会议致敬;同时希望我们的故事“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赵和松
观点:故事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腾飞,而且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辉煌,而《故事会》就是其最好的“注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革命故事会》就改成《故事会》,这决不只是两个字的删除,而是标志着中国文艺复兴的春风悄然兴起。从那以后,故事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故事“短、平、快”的节奏及其反映生活的方式,深刻影响了其他文艺突破“禁锢”,赢来了中国文艺的百花齐放。这次选编的40个影响中国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其中的故事现在看来,有些稚嫩,可是却是当年中国社会的“缩影”,起到了政治教科书起不到的作用。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普通民工,人人手捧一本《故事会》,从中解读中国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故事,在中央与基层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中央对我们故事作者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义务。
范大宇
观点:故事之美,美在它的价值观念。
故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巨大的人文作用,它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人类从古至今,我们从小到大,大家都有故事相伴。爱情为什么美好,生命为什么宝贵,事业为什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孝悌,我们为什么要忠贞,我们为什么要善良,一切的一切,都有故事在给我们作指引,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引导我们怎么处世,引导我们怎样保持心灵的安宁。
故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充当着标尺的作用。它不是法令,不是律典,但它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法令和律典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文体的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故事就是这个社会的人文载体。
故事之美,美在它的价值观念。故事所传播的,是普世价值观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三观正。三观正,并不一定就得说是榜样的力量,故事的作用不仅仅是榜样,还有启迪、引领和警示等等。
故事的人文作用是巨大的。但我们故事人,讲好了故事的故事吗?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故事人去深思。
方冠晴
观点:与新兴媒体联姻,打造有竞争力的故事IP
改革开放40周年,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阅读方式的改变与发展,对期刊这种传统媒体,对故事这种古老文体,都带来力度空前的冲击,但也酝酿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将冲击转化为动力,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如何借助故事这一文体的优势,走全面发展的路线,打造有竞争力的IP,与各种新兴媒体联姻,让故事成为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视听盛宴,是每一位故事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有在故事创作上与时俱进,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才能与国民刊物《故事会》一起,在逆境中焕发更加强劲的生命力,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杜辉
观点:影响故事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
从目前的故事创作现状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确立的一些经典性的理论在受到冲击,我们的不少“故事”,不怎么好看、好听了,为什么?
作品是作者写出来的,影响作品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作者,而现在的作者,和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早时候的作者相比,在写故事上是有着不少不同的,比方说,以前的作者,没有素材是不写的,而现在的作者没有素材照样写;以前的作者是把“讲”和“写”结合起来的,甚至是先“讲”,“讲”得成熟了再写,而现在的作者则是光写不“讲”;而更重要的是,以前的作者往往是因为喜欢故事才写故事的,而现在的作者很多都不是因为真正喜欢才写故事,目的的不同会极大地改变创作状态,如果是喜欢故事才写故事,他的宗旨就是要把故事写得好看,而不会把发表作为第一目的,因为喜欢才写故事的人,他会把写故事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写故事,还是应该坚持传统,坚持故事的口头性。我们依然要倡导因为喜欢才写故事这样一种理念,要倡导把故事写得好看,如果你是一位作者,你应该有这样的目标:在几年里,创作出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故事”,只有这样的“故事”,才会让读者记住你。
姚自豪
观点:故事最基本的传播特征是口头性
中国新故事是民间故事传承、发展所衍生的。而民间故事其最基本的传播特征是口耳相传,口头性决定了民间故事必须用最简练的语言,讲述最生动的情节,让人听得进,记得住,更乐于讲述给别人听,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网络故事的出现,加快了故事传播的速度,这是好事。因此有人提出,让故事的语言更美些,更文学化些,多吸收小说、散文等纯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但殊不知有谁会在茶余饭后讲述一篇散文或朗读一首现代诗?有谁会在车站码头讲述小说中大量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节?
我认为,新媒体的加入,加快了故事的传播速度,但不能作为淡化或不要口头性的理由。因为,最终评判是不是故事的评委是广大劳动人民,他们喜欢的、适宜讲述的,就情不自禁地讲给别人听,对一些纯文学作品,不适宜讲述的,看过便罢,弃之高阁。而我们新故事作者,就是要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具有强烈口头性的新故事作品,失去口头性,就不是新故事作品,也不能称为故事。向纯文学靠拢,新故事会走向消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历史经验的沉痛教训!
张道余
观点:写故事最重要的基础是作者对被写对象的占有和熟悉
写故事最重要的基础是作者对被写对象(事、人、物)材料的占有和熟悉。
“占有”主要指掌握材料的数量。诸如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层背境、细枝末叶、波澜起伏;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脾气、素质品位、爱好习惯;物件的形状、材质、颜色、用途等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尽管写的时候,许多“占有”都没有用上,但它们能使你挥洒自如、得心应手。
“熟悉”主要是指掌握材料的质量。绝不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力争熟悉到:事情就如自己身经之事,人物就像自己身边之人,物品么,自己仿佛就是它的主人。
故事作品很容易被人诟病“胡编乱造”。其原因很大程度就是上述两点没有做好。
毛一昌
观点: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故事,就会是没有记忆的民族
一个人如果没有故事,就会是一个无趣的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故事,往往是没有活力的群体;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故事,就会是没有记忆的民族。改革开放40年来,《故事会》用自己的努力与实践证明:好故事是可以影响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大智慧,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做事、做人的道理,也是培育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需要故事这样的精神食粮。故事人讲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故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中国人不断探索奋斗的故事,也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王宪昭
观点:故事迎来新的听觉艺术时代
40年来,《故事会》坚持口头性、实用性、传承性、突出故事核、重视社会价值等五个特征,开创和引领了中国八十年代以来的“新故事”创作,传播孝道与爱心、正义与和平、善良与勤劳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文化正能量。
今天,《故事会》进入了融媒体时代,纸媒曾经的辉煌正在急剧变革之中,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消费现实。不过,有一个新媒介形态正在兴起,它与《故事会》所坚持的口头性密切相关,可以让《故事会》重新找回信心,重新获得以故事内容为主体的故事艺术的高端地位,即听书软件!我们已经习惯视觉时代的光怪陆离,视觉发展到麻木不仁的地步。可是,今天,以喜玛拉雅听书为代表的听觉艺术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故事的口头性就是听觉艺术的特性,口头表达、口耳相承,是故事的艺术媒介,也是故事的传播媒介。《故事会》已经形成了自己庞大的故事内容数据库,口头性特色确保了这些故事内容的听觉艺术转化非常容易,且艺术效果得到保障。我想,《故事会》经历了一段不长的读图时代的考验,今天终于迎来的自己又一个新的艺术时代,我们可以预言,《故事会》将会插上听书软件的美丽翅膀,把那些包罗万象、情怀动人、美丽精彩的故事转化为音频艺术作品,更广泛更深层更有创意地进入当代人的生活世界,那一天的到来,我将由衷地表达自己拜望《故事会》的谢意与敬意!
孙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