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r

表示最终的字('表示最终的字是什麼)

范仲淹其人

范仲淹,字希文,号履霜,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文正像

关于范仲淹的名字

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从养父朱姓,名说。成年后归宗复姓,名字均由自己所取。

关于范仲淹名字的由来,一直有很多说法。一者解诂为淹蹇困顿,聊以自嘲;一者说是出自隋末文学家王通。下面小编谈下我的看法:

苏州范氏家谱字辈为:仲纯正直公之家帮…至范仲淹这辈为仲字辈,其兄为范仲温,能留给范仲淹的就只有最后一个字,出自南朝文学家江淹。范仲淹跟江淹的经历是很像的,均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好学不倦,希文者,希慕江淹的文采。范仲淹以江淹为榜样,立志读书,终成一代大家。

至于范仲淹的号,出自《易经》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脚底下踩到秋霜,阴气凝结,寒冬将至。提醒自己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关于范仲淹的典故

【划粥割齑】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戚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窖金苦读,窖金捐僧】

有?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看,是???黄两只???。范仲淹忙将??驱赶出去。两?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侧?洞闪着黄光,?侧?洞闪着?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侧?洞,下?竟然是?个?地窖,扒开??,却是满满?窖黄?,他随?埋好。?挖开另?侧?洞,见是?窖?银,仍不动分?,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年后,醴泉寺遭受?灾,慧通?师不忍寺庙毁在???中,便派?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时修书?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回复慧通?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不提修庙?事,?中愤然。

?天,慧通?师展信见是??五?诗:“荆东?池?,荆西?池银,?半修寺院,?半济僧?。”慧通等?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尚品格更添?限敬意,?所掘?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苦读”、“窖?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景祜三年,范仲淹通过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吕夷简的用人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对宰相把持朝政、培植党羽等行为表示了极大愤慨。同时,他主张皇帝应改变现有的用人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这一行为,对时任宰相之高位的吕夷简而言,不啻是对其权威最严重的挑战和打击,他自然不甘示弱,于是以“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的罪名,对范仲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最终,范仲淹不敌吕夷简的老谋深算,无奈落得个“被罢黜,改知饶州”的下场。

到了饶州后不久,范仲淹的夫人李氏,便因病去世了。这对重视家庭亲情的范仲淹而言,应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上文说过,范仲淹两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到长山朱氏,一度被改姓为朱,直至他考上进士,都是用的朱姓。不管是范仲淹本人,还是其当世之人,以及后来诸多范仲淹的研究者们,留下的各种存世文稿中,对范仲淹和其继父的关系,并没有过多的评论和判断。但是,苏轼曾有一句“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便可知道大概情况,范仲淹在亲情方面,应是很失意的。范仲淹进入仕途后,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不但接母亲到身边赡养,以尽孝道,且对同母异父的三个弟弟和本家的范氏族人也都有照拂。

可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也有因幼时亲情缺失,存有情感脆弱的一面,而他的夫人李氏,无疑是给予他生命中最多温暖和柔情的一个人。所以,看似任何时候都战不胜、打不倒的范仲淹,无论政治上遇到多么强劲的对手也愈挫愈勇的他,在此刻却败给了莫测的命运,在政治失意与痛失亲人的双重打击下,他因此而重病不起。这应是自范仲淹进入仕途后,所面临的一次最严重的人生考验了。如果他就此沉寂,一蹶不振,或就此屈服,明哲保身,那么历史也将因此而失去绚丽的一页篇章。然而,正因为他是范仲淹,即使一时蒙尘,他也依然是那颗最璀璨的明珠。因为,几千年的文学史上,能够颂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绝世名句的人,也唯他一人了,他是注定为千世万代所景仰、为历史所铭记的人。

范仲淹的好友,其时正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目睹范仲淹所经受的一系列不幸,为了劝诫范仲淹,特别作了一首《灵乌赋》给他,劝他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劝其莫过于耿直,免遭杀身之祸。范仲淹却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言一出,凛然大节的气势顿时跃然纸上。后人无法得知,当梅尧臣看到这句话时,他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但范仲淹在向世人表明,为了坚守自己心目中的大义,他无惧任何牺牲。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于天圣八年,给晏殊的书信中所提及的内容:“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最真实的范仲淹,他的心中装得下“天下”,却唯独装不下一分私心,无论何等困厄,他始终无改其“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本色。

【先忧后乐】

范仲淹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